以尾巨桉(E.urophylla × E.grandis)幼苗為對象展開研究,闡述種植密度對植 株個體生長發(fā)育、生物量積累與分配、光合酶活性 等方面的影響,以期從光合作用及其產物分配兩個 方面闡釋種植密度促進主莖徑向生長的作用機制。用 LI-3000C 葉面積儀測定。選取上部、中部 和下部 3 個不同位置處分枝各 1 條,分別測定各分 枝總葉面積和總葉片數(shù),計算分枝的平均葉面積(分 枝總葉面積/分枝葉片總數(shù)),以分枝的平均葉面積 作為對應;分別計數(shù) 3 個不同位置處的葉片數(shù)量, 與對應分枝位置的平均葉面積相乘,獲得各分枝位 置的總葉面積,3 個位置的總葉面積之和為單株的 總葉面積。光合關鍵酶活性的測定:采用 ELISA 試劑盒法 測定(上海紀寧實業(yè)有限公司)。粗酶提取完成后, 經(jīng) ELISA 試劑反應后,使用酶標儀在 450 nm 波長 處測定吸光度,每個樣品設置 3 個重復。根據(jù)試劑 盒的操作步驟,得出樣品的濃度。
各器官和全株的生物量積累均表 現(xiàn)出隨種植密度減小而增大的趨勢,說明較小的種 植密度有利于個體生物量積累。2 種種植密度間的 葉、枝、根和全株的生物量積累差異不顯著,而主 莖的生物量積累差異顯著,表現(xiàn)為低種植密度比高 種植密度大 75.84%,說明與其他器官相比,種植密 度對主莖生物量積累產生的影響較大。均表現(xiàn)出低種植 密度條件下較大,分別比高種植密度大 44%、 40.70%、24.94%、52.17%和 58.06%,這說明低種 植密度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光合酶活性有顯著促進 作用。另外,葉綠素含量差異不顯著且參數(shù)數(shù)值大 小基本一致,葉片含水量也呈現(xiàn)相似的規(guī)律,說明 在本試驗條件下,種植密度主要影響植株葉片的形 態(tài)發(fā)育、數(shù)量和植株光合能力。